2008年1月5日

日常語言中的曖昧


先前在早餐店看報紙,看到一則新聞:桃園縣某徐姓國二生,拿到外訂的中餐便當時,發現裡頭沒有飯菜,只有一張催款紙條:「想吃嗎?先繳錢,不想吃也要快還錢。」媒體追蹤,便當業者說:「如果家長、孩子有受辱感覺,我願意道歉。」道歉很簡單,說「我錯了,對不起」即可,不這麼說,卻說「如果你有受辱的感覺,我願意道歉」,是什麼意思呢?

前半段,用的是假設語氣,意思是你可能有受辱的感覺,也可能沒有受辱的感覺,簡單說,我質疑你為什麼非覺得受辱不可。後半段,談意願,不談執行,意思是,我願意道歉,但是還沒有道歉,你可別誤以為我已經認錯道歉了。

如果不肯說「我錯了,對不起」,大可說:「你覺得受辱,根本是神經過敏;我沒錯,我根本不必道歉。」不此之圖,以道歉之名行反駁之實,又要占當事人便宜,又要向大眾賣乖,這種閃爍其辭、沒有擔當的態度令人生厭。

從前把「無恥之恥,無恥矣」解釋成「無恥極了」,怎麼說?連續三個「恥」,其無恥的強度應該是單單一個「恥」的三倍吧?後來,仔細推敲,發現那句話畢竟不是「無恥,無恥,無恥」,故應解釋為:「不帶羞恥心的自責,也(更)是可恥的。」也就是說,有沒有犯錯,該不該懺悔,是一回事,但「假懺悔」侮辱了懺悔這件事,它本身就是一個該懺悔的錯誤。

日本小說家筒井康隆愛玩文字遊戲,其作品約可歸於「異想天開」類。此人在一篇「言語姦覺」(日文「姦」與「感」同音)中,對一些日常用語作心理分析,並將結果列表(見本日記所附圖檔),非常有趣。

最上頭一列內是用語,最左一欄是用語背後的心理,打上圓圈,即表示該用語背後有該心理。舉例來說,左邊數來第八個用語「如果說我沒有…那就是說謊」,其背後即可能有「主張」、「防禦」、「示好」、「恐懼」、「攻擊」、「牽制」、「言歸正傳」、「隱匿」、「強制共鳴」、「揶揄」等十種心理。下次,如果有一個男人說:「如果說我在街上不會偷看穿迷你裙的少女,那我就是說謊。」請細細體會他說這話背後的心理。

1.「基本上…」、「原則上…」等,一方面視接著要講的為不可或缺的基礎或核心,另一方面又暗示可能衍生「非基本」和「非原則」的例外,首鼠兩端。

2.「理論上…」是假設「理論」和「現實」相斥,這是說「有道理的未必對」和「不對的可能有道理」,無視於說理者有義務提出能解釋現實的道理。

3.「從某種角度來說…」的問題在,某一個角度到底是哪一個角度呢?

4.「我這個人就是…」是「本質先於存在」式的開場白,先定性定位,再據以發揮,彷彿該性該位係先驗而自明的真理。

5.「似非絕無」、「尚難稱非」之類雙重否定,常出現在司法判決書中,這是把舉證責任推給別人,其實「可能成立」和「可能不可立」是同一件事,不可把二者當作「成立」和「不成立」來用。

6.「不排除…的可能性」常以「不排除提出告訴的可能性」面貌出現,但提出告訴是全民的權利,你說你有提告的權利,等於廢話,發表此語的人最後通常並沒有提出告訴,說那話是在抬槓,強哉矯。

7.「誇張的說…」:覺得自己誇張,就不要那麼誇張。

8.「粗略的說…」:覺得自己粗略,就不要那麼粗略。

9.「持平的說…」:持平與否,要由第三者來判斷,說話的人自己不能往臉上貼金。

10.「還好啦…」、「ok啦…」:還好是不好不壞,ok是勉強及格,如果不行,請直接說不行。

總之,許多連接詞、口頭禪的背後,都有玄機。

最後介紹一個網站「澀柿子的世界」,該站有個「語相十面」單元,以文字和圖象示範和挖苦了十種「病態的」講話方式:綿延無盡主題不明、顛來倒去語意矛盾、周而復始、抑揚頓挫、一團模糊、自問自答、自戀、問個不停、說人長短、誇大不實;值得一逛。